人類學、木雕塑與未來——韓旭東
AI人工智慧引領世界走入一個嶄新的時代,談起數位議題,似乎都只存在於虛擬網路世界裡,然而透過木雕藝術家韓旭東的作品,卻能在木頭上看見充滿數位的符碼,閱讀當代人類社會背景。
木雕無師自學
看著韓旭東的作品,其實很難想像他不是美術科班出身。小時候外公雕刻佛像,但韓旭東從來沒有看過,而是在其過世之後,拿著媽媽帶回來的雕刻刀自己找木頭來玩,培養出興趣,高中時便立志成為一位藝術家。
然高中畢業後,韓旭東並沒有選擇藝術相關科系入學,而是刻意繞路,進入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就讀,1987年退伍後才開啟日後創作木雕的人生。「以數學而言,點跟點最近的距離是直線,但我覺得人生不一定是這樣。」韓旭東大學時期所吸收的人類學養分,成為了日後創作的題材,不曾向老師學習,總是在創作木雕的過程中嘗試錯誤,解決問題。
韓旭東分享木雕藝術家的前輩流傳著一句話「始於樟木,終於樟木」,起初他也是從樟木入門,因樟木軟硬度適中具有良好加工性,耐腐蝕也耐潮濕,香味佳,頗受木雕家歡迎。在臺灣木雕界具有四大一級木,包含樟木以外,還有檜木、肖楠、櫸木。
檜木在日治時期很受歡迎,其木質香氣濃郁、色澤好,但紋理直相對也比較要求雕刻技術;而肖楠氣味最香,但因生長速度慢且木頭紋路為直紋,雕刻大型作品很容易龜裂,較適合作為建築空間用料;四大一級木中,屬櫸木最硬,容易折斷雕刻刀,加工困難,但是木頭色澤呈橘色,仍然吸引著許多藝術家。韓旭東早期時常以台灣原木創作,後來多用集成材,當時在三義購買的原木塊,如今還有一些在工作室裡以除濕機保存,等待有一天適合題材出現。
人類學與木工藝
韓旭東以木頭為媒介來表達他人類學的思考與觀點,因此創作風格也較為寫實。1987年開始創作木雕時,韓旭東習慣先設定一個主題,再以自行辯論拆解子題後,衍生雕塑作品的雛形。例如多年前中國在世界崛起,西方國家的高端時裝品牌時常從東方文化擷取元素,如扇子等物品,未經轉化即生硬地加在服裝設計上,促使他思考,木雕創作有沒有可能讓繁體中文字與時尚結合呢?於是,藉此誕生一系列融合中文字的木雕作品,作品《日光夜色》,是以一個女性全身穿著皮衣皮褲,呈現帶有未來科技感的率性,結合「陰」、「陽」二字,搭配手掌一正一反的姿勢,頗有東方太極的黑白意象,詮釋他眼中的東西合併。
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作品。」韓旭東解釋畫素雕塑著重的是視覺效果,強調形式上的刺激,從前做傳統木雕是設定好主題,接著用一整塊原木雕刻出形狀,但是畫素雕塑卻完全相反,不預先設定主題,然後以集成材創作,將多個木頭角料黏成粗胚,再一一細緻雕刻出數位感強烈的作品,讓觀眾去設想這件作品所要傳達的訊息究竟是什麼。
會動的木雕
韓旭東觀察人類社會隨著智慧時代來臨衍生驟變,從前藝術的創作需要構思、畫圖以手工雕刻、繪畫或捏塑成型,但是如今,只需要在電腦上輸入指令就能 3D列印成作品,令他很是感慨。當創作的「技術」門檻愈來愈低,很可能造成未來世代沒有英雄、沒有學者、沒有出名的藝術家,當藝術進入自動化,純手工作品將會顯得熱門。
時代的轉變,讓他產生新的創作思考,開始從YouTube自學寫程式,以程式碼設計木雕運動的方式、速度和韻律,並從網路上找資料如何購買馬達、螺絲等五金配件,為了達到效果必須嘗試使用各種科技產品,如微電腦、人體感應器、電源供應器等,讓他不禁苦笑著說對於文科出身的他非常麻煩。他花費六年讓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動起來,也許有些人會說科技歸科技,藝術歸藝術,但是他希望可以將兩者結合,當木雕開始動作、發出聲響,展場人群開始聚集在作品前觀賞,能夠吸引到人逡的目光與好奇,對韓旭東而言,是非常直接的回饋。
在ChatGPT問世以前,韓旭東曾為一件木雕作品的動作,洋洋灑灑寫了53頁的程式碼,他秉持著學習的精神,試著用ChatGPT製作同一組不規則運動,沒想到兩頁就完成了,他笑著說「這就是厲害跟不厲害的差別。」令人相當震撼。
試錯並解決問題
韓旭東創作時總是不假他人之手,從製作集成材粗胚到寫程式、安裝微電腦、馬達、接線等繁瑣過程都是親自一手打造。對他而言,「知道」很重要,了解一件作品由頭至尾的優缺點,能讓他掌握狀況,事情才會純粹。猶如會動的木雕裡的電子材料有時會故障,他便需要找出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、解決問題。為了解決集成材在最初階段黏著的問題,韓旭東特地尋找零件商買到風炮夾,自行發展出一套工具,在銅板平台上夾住上膠的木頭材料。創作近40年來,從來沒有跟隨老師學過木雕,無師自通的他說,做木雕就是一個學習過程,一直是嘗試錯誤在前進,解決問題已經變成一種習慣。
韓旭東創作木雕時,著重題材內容與造型,不強調作品是純手工創作,但木雕上刻意保留的木工痕跡,也是期許觀者能感受這是一件木雕作品,而非藝術裝置。訪談間,聊起對於手工製作與機器量產的看法,他認為,純手作是一種創作觀念,旨在完全表現百分之百人的意義,必須從構思到製作過程。全是創作家親力親為,以極端人為讓作品擁有價值,但是隨著時代變遷,機器其實也可以是創作上的輔助工具,倘若是以機器量產便很值得討論。他以攝影獎舉例,以前參賽規則明列不得使用後製軟體修圖,但是如今人人都修圖,因此討論作品依然是以好壞來評斷,如果一件好的作品能夠量化,也就代表藝術家已經擁有一定水平。
藝術是一種純粹欣賞的東西,工藝則是具有功能、可以使用的藝術品。韓旭東分享其實臺灣的創作者相較於技術,創意觀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過去人們很在意 CP 值,但是現代年輕一輩很願意把錢花在精緻的物品上,所以還是鼓勵創作者們都可以勇敢嘗試與創新。
原文出處|https://www.wowlavie.com/article/ae2300843
文字|何芳慈
攝影|簡子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