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分享到Twitter

種一畝良田、養幾頭牛 ~ 回家吧!

2020.Jul.25

隔著小發財車的柵欄,溫爺爺伸手摩娑著小牛的臉頰說道:「要乖乖的….把牛脾氣改掉…」湧上來的淚水哽住接下去的話,在雲林青農林家良遠赴花蓮帶回小牛那天,空氣中瀰漫離情依依的氛圍,熟悉的場景與不捨,是他第三次面對這樣的分離,命名為「安心」的小牛,是他「救」回來的第三頭牛。


38歲的林家良,生長於雲林土庫農家,雖然從小就跟著下田熟悉一切農務,但他小時候的志願卻不是繼承祖地、守在家鄉耕田,而是到都市裡從事食品加工業。單親且隔代教養長大的林家良,因父親須維持家中經濟,他由失明的爺爺照顧長大,生活雖不富裕但愛同樣豐盈,專科升學考試那年,僅差兩分沒能填上第一志願,只能改選填機械科系,而相依為命的爺爺也在同年的中秋節因病過世,林家良遂選擇離開家鄉到桃園求學、就職,開啟他十餘年的北漂之路。


輾轉北漂旅 漫漫回鄉路

因優異的成績與表現,起初的北漂人生過得還算順遂,卻在2008年遇到金融海嘯,任職的公司也抵不過這波衝擊面對裁員壓力,加上家族企業難以排解的掌權經營問題,林家良輾轉落腳在桃園、台中及神岡等地工作,更在2009八八風災那年遇到父親離世的打擊,失去與家鄉聯繫唯一的根,即便家園還在,能照看與牽掛的羈絆卻不復存在,「那段時間真的很失落,做什麼都不起勁,不管做什麼好像都不對。」失怙後的情感離析很難自己,即便已是多年以後,談起來依舊難掩語中落寞。

「後來我在天下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台灣各鄉鎮的系列報導,才發現我的人生一直都在為了往上爬更高、賺更多錢努力,從沒有好好認識我生活的這塊土地。」心念一轉,林家良在30歲那年背起行囊,運用每一個工閒的休假日,開始親身踏尋台灣每一個鄉鎮,也因為親自用雙腳踩踏過每一片土地,不僅飽嚐地方美食、感動與人文風情,也看到不少農村地區因為長期採用慣行農法造成環境傷害,當時也陸續爆發鎘米、參雜米的新聞事件,看在出身農家的林家良眼裡很是心疼。

心裡牽掛並可惜著台灣良田,又生活在無解的家族企業鬥爭裡,林家良正巧聽聞打掃中的倉管人員說了一句話:「如果我有自己的田齁,我就不用在這裡看人臉色過生活。」彷彿在濁塵中看見清明曙光,回鄉,是他第二人生的起點。


對土地友善 對動物良善

收回租賃出去的田地、再多租幾分地,回到家鄉的林家良拾起父親的農具做起專職農夫,但他發現長年出租給鄰居耕作的農田,因為過去使用大量肥料造成土質變酸,產量和品質都大幅下跌,想起環島旅途中看見同樣為了追求一時產量而破壞土地的農田,他想要回歸最原始的方式種出自然好米。恰巧彼時雲林縣舉辦「農業博覽會」,縣政府大力推動農業政策,並邀請自然農法專家陳瑞芳親臨授課,「我採用老師傳授的KKF自然農法種稻,你知道嗎,才半年時間螢火蟲就回來了!」林家良興奮的分享道,質純精良的「回鄉米」品牌正式推出。

出發於對土地友善的心,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回歸原始耕作的朋友,彼此交流互動傳授種植心法。2017秋冬之際,林家良接到一通來自彰化溪州牛耕隊朋友的電話,電話中沒有多說什麼,劈頭就問他是否想要救牛?「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救?要救幾頭、有多大?要準備錢?我只想說救牛是好事,二話不說就答應了。」林家良只細問了時間與地點就決定前往,他完全沒想過這通電話會改變他的一生。


珍重每一份囑託 收養耕牛的溫情之路

隔天林家良依約來到虎尾的一戶農家,88歲的陳爺爺看他們一行人到訪,一語不發的進入牛棚遷出年邁老牛,佝僂的身軀與蹣跚的步伐,看得出長年務農的陳爺爺深受坐骨神經痛與膝蓋退化所苦,但牽著繫繩的手卻透漏眷戀不捨,雖沒言明但林家良就自然接受了將老牛帶回家養的想法,開始著手準備牛棚的興建。約莫半年後,聽聞另一位土庫的王爺爺也要售出耕牛,林家良也在朋友引薦下收養入棚,因為捨不得為人類辛苦的耕牛最終被送進屠宰場結束一生,林家良毅然加入救牛行列,更透過線上販售回鄉米的方式募資興建牛棚。

「我記得王爺爺有養一條流浪老黑狗Kulo, 我們帶走命名為「證健」的牛那天,Kulo追著車跑了好久好久,最後跑不了了就停在原地遠遠目送車子離開,聽說他就再也沒有回家,最後被家人發現牠在野地中斷氣了。後來因為有導演想拍攝老牛收養的紀錄片,我們帶王爺爺來看證健,牠看到許久未見的王爺爺馬上蹭過去撒嬌,王爺爺摸摸牠的頭、眼淚就默默流下來了。事後他跟我說,『我不敢跟牠講Kulo已經離開的消息,怕牠會難過。』」

動物與動物、動物與人之間令人動容的深刻情誼,一幕幕刻畫在林家良心上,他又補充道:「王爺爺後來憑著記憶找到牛棚,常常騎機車載著老婆送玉米給證健吃,爺爺也已經88歲了呀!」

最後在今年初,也是一通突然的電話,要林家良在隔天下午到達花蓮吉安帶回老農無法再續養的小牛,「接到電話的時候已經晚上,我只得趕去割隔天要給兩頭牛吃的牧草,然後隔天搭最早的高鐵到台北,輾轉換車到羅東、花蓮,接回小牛回到雲林已經晚上11點多了。」歷經20幾個小時的折騰順利帶回小牛,幸好1歲多的小牛「安心」有聽懂溫爺爺的話一路上都很乖,彷彿信守了與舊主人的囑託,從此努力過更好的生活。

「其實養牛是很辛苦的工作,成本開銷大,也需要有足夠的體力去餵養跟照護。」林家良說,要送養這些陪伴多年的耕牛,老爺爺們一定是諸多不捨,但年邁的身體已經無法再下田耕作或割牧草,他們也沒有能力再好好照顧像家人般的牛隻,只能如同嫁女兒般,依依不捨地將摯愛委託給他人照顧,他收到的不僅是頭牛,還有背後如山重的責任與請託。


蓋老牛安養中心 帶動在地青農產業轉型

從對土地友善出發以自然農法種植回鄉米、繼而因對動物良善收養退休耕牛,一步步都紮下他認識並認同家鄉土地的根基,回家八年,林家良現在最想做的是「地方創生、家鄉認同」。

除了奔走申請畜牧土地合法化、目標興築第一間民間老牛安養中心,並努力結合地方回鄉青年的力量,透過找尋地方小農→媒合商品代工廠→開發商品設計包裝→尋找電商平台銷售等運作模式,努力克服雲林偏鄉產銷失衡的嚴重問題,「不管是之前水果價崩的時候我們開發製作水果冰棒,或是自產黑豆委託醬油代工廠製作醬油,我們的農產品質非常好,只是少了一些再生的創意和包裝,希望透過整個產業鏈的養成可以帶動地方經濟、照顧地方的青年農民。」

而在經濟復甦外,走過全台鄉鎮的林家良也希望能夠讓外界認識家鄉、讓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的小孩不會自卑,他走訪土庫特色店家並申請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社造點計畫(水保局 青年回留計畫ㄧ牛牛的教育手冊),並邀請地方插畫家張真輔合作,連續兩年出版製作「來去土庫─回鄉米的微旅行」、「民以食為天」小摺頁,具時代藝術背景的鐵窗花、在七十年鐘錶行中喝一杯手沖咖啡、古早味的蒜頭餅…都是林家良想要保存並介紹給外地客認識的土庫好風景。

生長於農家土地,在外面靠一身機械好功夫賺得溫飽,最後卻選擇放棄機械的便利性,回歸農地原始的自然樣貌,人生兜轉了一圈終究是回到原本最想逃離的地方,其實心裡一直沒遺忘這片單純真切的美好,在資源貧脊的偏鄉努力翻轉鄉鎮,林家良笑著說:「當然很辛苦呀!但就如同我靠自己的雙腳走完368個鄉鎮(最後一個是馬祖的軍事基地到不了XD),當時也累到差點走不完,但我只要秉持著當時『有心就可以走完』的信念,只要莫忘一開始為何想要做這件事的初衷並堅持下去,我想不會沒有成功的那一天吧!」

關鍵字: 愛的無限進行式2020

推薦文章

地方牧者以工藝發聲 讓在地青年尋根向上

「如果不是因為信仰,我想也不會走這條路、走這麼遠。...

回到初生地 在田中央蓋一間黑宅用心蒔花

尚未結穗的青秧伴著吹拂蘭陽平原的風搖曳,縱橫的阡陌...

種下一粒苦茶籽 深耕人文溫度的土地力量

朝陽社區,絕佳的山海優勢擁有豐富的山林漁業資源,閒...

go to top